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[摘要】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由颅内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,临床上发病率极低,临床症状不典型MRI表现多样,因此 极易误诊,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。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,此外还有化疗、免疫治疗、靶向治疗等。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预后较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好,但需严密随访。文中就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疾病特征及诊 断治疗进展进行综述。 ! s, A) w ~6 [* n! z4 I: U V% G# D2 O
0引 言 颅外恶性黑色素瘤通常发生于皮肤、黏膜和眼 部¨J。颅内恶性黑色素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大约0.1%,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2种,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主要由皮肤、黏膜或眼部虹膜、睫状体、脉络膜及视 网膜的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而来,在脑转移性恶性肿瘤 中,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,位列第三位怛J。颅内原发 性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软脑膜的任何部位,可以直 接种植,也可以血行转移,根据经脑膜播散或侵犯脑 实质,可分为弥漫性侵及脑膜与脑实质内结节性病灶 2类。 % h! {/ }! v# [0 B
1疾病特征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十分罕见,发生率约 0.005/100000,男性的易感性高于女性,首次报道在 1859年‘3—5|。
! K; c2 ]" E6 W- e t
1.1病因及部位特征
. @6 L ?9 T( _4 k$ O/ R
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中枢神 经系统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存在6号染色体的结构 畸变∞J。目前,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被认为从黑色素 细胞发展而来,主要来自于软脑膜黑色素细胞,黑色 素细胞被认为起源于神经嵴,在胚胎形成期间主要迁移到上皮的基底层和毛基质,也迁移并定植于内耳、 葡萄膜和软脑膜o 7。。颅内的黑色素细胞位于脑底部、 脑室、视交叉、脑叶的沟裂、脑干网状结构、黑质、蓝斑和脉络膜中等,在颅后窝特别是延髓腹外侧分布最集 中∞'_-81。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常位于鞍区、小脑、桥 小脑角及松果体区等¨一。 / l4 Z; W# ] l; O3 P
1.2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
' G" M- b8 A4 [! _1 B
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临 床症状描述为由于颅内高压导致的头痛、呕吐,脑积 水(43.2%),由于压迫导致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(34.6%),蛛网膜下腔出血(17.3%)和癫痫 (11.1%)。有太田痣者需警惕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 素瘤的存在”o。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在生长扩散中 肿瘤细胞常脱落入蛛网膜下腔,也可浸润腐蚀脑表面 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,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疾病,腰穿检查如能发现黑色素瘤 细胞,即可明确诊断。
@+ t+ z1 u- V% M4 _4 C1 W, i
1.3影像学特征
9 d2 e' ?" L! k7 F2 T
影像学上,x线平片和全脑血管 造影均无特征性改变。CT平扫多表现为圆形均匀高 密度,边界清,扫描缺乏特异性。 6 Y4 J" N4 O! Z6 p- r0 z
磁共振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MRI)对 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典型的黑 色素瘤中黑色素的自由基和不成对的电子形成金属 螯合物,表现出顺磁性的同时在MRI上缩短T1加权 像(T1weighted image,T1wI)和T2WI的弛豫时间,典型表现为短T1和短他信号,在T1WI上为高信号, 在T2WI上为低信号,FLAIR扫描上高信号,可因黑 色素含量及分布不均而表现出高低混杂信号,增强扫描病变多强化。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的物质有:钆 对比剂、血红蛋白降解产物、脂肪、高蛋白物质、黑色 素和矿物质一J,因此若并发出血,信号更加混杂,增加 诊断的难度。根据肿瘤黑色素的含量,颅内恶性黑色 素瘤分为4种亚型,在MRI上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 特点:①黑色素型,T1WI高信号,T2WI低信号,质子密度加权像等或高信号;②非黑色素型,T1wI低或 等信号,T2WI和质子密度加权像等或高信号;③混合 型,表现为一种混杂的特性;④出血型,表现为不同阶 段的出血。黑色素型和出血型大约占了颅内恶性黑 色素瘤的70%¨1。 # q: ~- c1 A% B( h2 w7 @' A5 e
1.4病理学及免疫性表现 % Q- J5 |) ], ~; {
病理学诊断是诊断恶性 黑色素瘤的金标准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及分级 (WHO,2007)将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病变分为:(D弥漫 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;②黑色素细胞瘤;(爹恶性黑色 素瘤;(梦脑膜黑色素瘤病。黑色素细胞瘤虽是良性肿瘤,但可以向恶性黑色素瘤转化。10。11 J。恶性黑色素 瘤肉眼观察质软,可呈黑色、棕红色、蓝色或无色∞1, 光镜下,恶性黑色素瘤由排列成疏松的巢状、束状或 片状的纺锤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,恶性黑色素瘤有显 著的细胞多形性和核异型性、高的核质比、高的细胞密度和有丝分裂率、高的MIB.1标记指数(平均 8.1%)、明确的浸润和凝固性坏死¨2。”1。
. `3 @+ ^+ B, o% j+ \
免疫组化方面,黑色素瘤的s.100、抗黑色素瘤抗体(HMB一45)、波形蛋白(vimentin,VIM)、Melan—A 为阳性。S.100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,起源于胚胎 外胚层神经嵴的肿瘤都可以表达S一100,敏感性较高。 HMB-45能够与前黑素小体球蛋白结合,与黑色素瘤 特异性抗原和不完全黑色素瘤细胞反应,染色程度与分化程度相关,特异性较好。VIM是间叶细胞肿瘤的标记物。Melan.A亦称T细胞1识别的黑色素瘤抗原,主要用于恶性黑色素瘤和伴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 肿瘤的诊断与鉴别。黑色素瘤不表达神经胶质纤维 酸性蛋白、细胞角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∞J。此外, VIM和细胞增殖核抗原(Ki-67)可以判断黑色素瘤的良恶性。
`" G: n- o: |8 h9 X0 @
2诊断与鉴别诊断 . l8 \, H7 B6 {# @1 p9 I
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,MRI表现多样,术前诊断 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很困难,误诊率极高,如伴有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,或脑脊液检查发现黑色素或包 含黑色素的细胞有助于诊断,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的病 理结果¨o。
. X+ F4 P* g! @0 v6 H; l1 r
根据病史、症状体征、影像学特征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,颅内黑色素瘤可以与脑膜瘤、胶质瘤、 神经鞘瘤、海绵状血管瘤及脊索瘤等鉴别。
0 `8 Q0 p1 `8 B) X6 C
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需要与颅内转移性恶 性黑色素瘤相鉴别。在病理形态学上,两者无法鉴 别。Hayward提出了有助于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诊 断的几个因素: ①中枢神经系统外没有恶性黑色素 瘤; ②涉及软脑膜; ③髓内脊髓病变; ④脑积水; ⑤肿 瘤位于垂体或松果体腺; ⑥单一的颅内病变E81。 1980 年Willis等提出了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的3个诊断 条件: ①皮肤和眼球没有黑色素瘤; ②皮肤和眼球没 有黑色素瘤切除史; ③内脏器官无黑色素瘤的转 移‘1 3I。有报道称,对恶性黑色素瘤行H—MRS检查,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表现出胆碱复合物(Cho)升高, N一乙酰天门冬氨酸(NAA)降低,Cho/NAA比值升高。 继发性恶性黑色素瘤,Cho峰升高不明显,NAA峰降 低不明显。因此,推测H—MRS或许有助于鉴别原发 性与继发性恶性黑色素瘤,但尚需大样本验证11 4|。 3治疗 ( U$ f; p) O3 a" \
手术治疗是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。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。治疗方式的选择要 综合考虑肿瘤的位置、大小、数量,患者的症状及其身 体状况等。 / H) ? U- c* S3 N/ n6 Q# d3 H
3.1手术治疗
2 Q7 r2 R( a9 ~ m/ E6 C
如果单个原发病灶直径>3 em,表 现为占位效应或出现脑脊液循环障碍,先行显微手术切除,术中尽量全切肿瘤,术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; 如果病灶最大直径>3 cm,表 现为占位效应或出现脑脊液循环障碍,先行显微手术切除,术中尽量全切肿瘤,术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; 如果病灶最大直径<3 cm或病灶位置深,经立体定向 活检确诊后再行放射治疗。病灶完全切除的患者的预后要好于部分切除的患者;接受显微手术加放疗的 患者的预后要好于仅接受显微手术或放疗的患者,局 部复发率和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都要降低∞j。
( V# v4 U6 y* C0 I8 G& v' Y' M/ H. V
3.2放疗
, W- o8 J4 w5 \. l
颅内黑色素瘤的肿瘤细胞有很好的放射 性损伤修复能力,传统采用全脑放射治疗,但易造成 认知能力下降旧j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组织损伤小,局部复发率低,效果好于传统的全脑放射治疗,大 剂量分次放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’15I。全脑放射治疗 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效果好于单独的全脑放射治 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。放疗后局部肿瘤的控制率 超过80%L 3 J。
6 [0 K" ?; @" r* b& j
3.3化疗 * z# e! z: C* e, |1 x
替莫唑胺和福莫司汀具有烷基化细胞毒 活性,可以穿过血脑屏障,它们与放疗结合对于胶质 瘤以及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已经被证实016]。
' I* ]4 x/ N* w. R% n1 r7 M. x
3.4免疫治疗 # ?. g# v0 D0 l2 C; `4 j2 ^
免疫制剂如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 因难以穿透过血脑屏障几乎无作用。易普利姆玛是一种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单克隆抗体,在一 项Ⅱ期试验中对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有效率达到 16%。此外,MK.3475作为一种抗程序化死亡一1单克隆抗体对黑色素瘤治疗也有一定作用ⅢJ。 3 {4 c4 |% C: B( J* t1 X: r/ y
3.5靶向治疗 , I' O& `- ?& X, A( v9 K
基因靶向治疗也是颅内恶性黑色素 瘤的辅助治疗手段。超过50%的黑色素瘤存在 BRAF基因的突变,突变BRAF的抑制剂——达拉菲 尼和维罗非尼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作 用[17.1 8。 4 Y# f1 Q& @+ y5 P* g$ a
3.6其他治疗
# s$ K& W/ A6 t8 g" i+ |
水疱性口炎病毒(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,VSV)是一种溶瘤细胞的病毒,对干扰素信号通 路缺陷的肿瘤有极强的亲和力,约50%的人类黑色素瘤存在这种缺陷。VSV可以感染并溶解大多数的 黑色素瘤,其中BRAF突变的细胞极其敏感,而正常的黑色素细胞不受影响。实验证实经SCID小鼠尾静 脉注入的VSV—rp30可以感染颅内的黑色素瘤。VSV 用于临床上的颅内黑色素瘤治疗还需要解决VSV的 变异、高复制速率以及潜在的神经毒性等问题u9。。
( w3 `. X3 o5 E2 r- d6 z
4结语 1 v# n8 f0 ~ k" b
颅内黑色素瘤的血运丰富,易侵犯血管并引起瘤内出血和广泛血行性播散转移,预后极差。颅内黑色 素瘤的预后与有丝分裂的程度、软脑膜的播散、手术 切除的程度以及肿瘤的部位有关¨j。单一的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的平均生存期为20.7个月,如果发生 软脑膜播散平均生存期为6.7个月,而颅内转移性黑 色素瘤生存期仅为3-6个月∞'8,20 J。因此区分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对判断预后很重要,可以进行全身 皮肤黏膜和眼睛检查、胸腹部CT平扫加增强以及全 身PET检查等。
0 G; {* Q7 X) |& y& t' z$ i3 y& f) \
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发生颅外转移极其罕见,国外有病例报告称斜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了广 泛的全身骨骼转移,也有报道称可以转移到肺、脾、胰 腺和肾,说明了这种肿瘤严密随访的重要性。
9 h0 h4 B- j* L$ |0 @3 C, I* E/ q! V- M
+ d- i$ U1 a( q6 K: [ |